端到端为何能在自动驾驶技术中崛起?

作者:文华财经随身行|分类:文华科技

[首发于智驾最前沿微信公众号]随着汽车行业智能化浪潮的不断推进,智能驾驶技术正在从L2级辅助驾驶向L3及以上的高阶自动驾驶演进。特别是端到端智能驾驶技术的出现,标志着行业正在迈向一个全新的阶段。与传统的模块化设计不同,端到端技术以人工神经网络为基础,将感知、决策、控制等功能整合为一个整体架构,从根本上简化了系统复杂性,提高了效率和泛化能力。这种技术突破不仅改变了智能驾驶技术的开发模式,也对行业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近年来,端到端技术的逐步落地得益于多方面的推动因素。一方面,汽车电子电气架构的升级、车载高算力芯片的普及,以及深度学习算法的演进,为端到端技术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另一方面,政策和法规的逐步松绑,以及消费者对高阶智驾功能需求的日益增长,也加速了端到端技术的商业化进程。

更重要的是,端到端技术的成功落地重塑了高阶智能驾驶的核心竞争逻辑。在传统的智能驾驶开发中,算法设计占据主导地位,而在端到端技术时代,数据和算力成为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企业需要在海量数据的采集和高效训练算力的分配上下更大功夫,这不仅对研发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促使更多车企倾向于采用全栈自研模式,以实现数据闭环和快速迭代。

wKgZPGhM8tOADhgWAAAQo00DEvw992.jpg

端到端技术,智能驾驶的新动力

端到端技术正在重新定义智能驾驶系统的开发模式,其核心在于以人工神经网络为基础,通过数据驱动的方式实现从感知到控制的全流程整合。这一技术摒弃了传统模块化设计,将感知、规划和控制的各环节融为一体,使得系统具备更高的效率、更强的泛化能力以及更优的全局优化效果。传统的模块化智能驾驶系统将感知、决策、规划和控制分为独立模块,各模块之间通过预设接口进行信息传递。然而,这种方式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信息传递中的延迟、冗余以及错误累积等问题,导致整体性能上限受限。传统系统对规则的高度依赖使得其泛化能力较弱,在面对未见过的场景时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而端到端技术通过直接映射输入(如传感器数据)和输出(如方向盘角度或油门刹车信号),省去了中间复杂的分模块设计,从根本上简化了系统架构并提升了性能。

传统智能驾驶系统构成

端到端架构依赖于先进的深度学习方法,通过大规模神经网络对输入数据进行处理。以特斯拉为例,其FSD V12系统采用了BEV(鸟瞰视角)和Transformer模型,将多摄像头采集的二维图像数据统一映射到三维空间坐标系中,实现了全局感知的增强。通过Transformer的多层特征交互机制,该系统能够更高效地从数据中提取关键信息,显著提升了感知的精度和对动态场景的理解能力。这种全局优化能力的提升,使得端到端技术能够减少传统模块化系统中因模块分离而导致的延迟和信息损耗问题。此外,端到端技术在训练过程中利用海量驾驶数据,通过深度学习模型直接优化整体驾驶性能,使系统对未知场景的泛化能力显著提高。这种泛化能力使得端到端模型可以应对复杂多变的道路环境,包括如异常的交通标志、非规则道路或复杂天气条件等各种“长尾场景”(corner cases)。

更重要的是,端到端技术在计算效率上的优势也为其快速推广提供了技术保障。传统模块化系统需要在每个模块中单独处理数据,信息在不同模块间传递时容易产生冗余,而端到端架构通过一体化的神经网络直接完成从输入到输出的映射,大幅提升了处理效率。端到端模型的结构使得其能够更高效地利用计算资源,显著降低系统运行的算力需求,从而进一步推动高阶智能驾驶功能的规模化落地。

端到端技术的另一个关键特点是其高度依赖数据驱动的开发模式。相比传统系统需要人为设计规则,端到端技术完全依赖于大量真实驾驶数据的训练。这种方法不仅提升了系统性能,还通过不断迭代优化,使得端到端模型可以快速适配不同场景和需求。理想汽车在其4D One Model架构中,通过将全国范围内的用户驾驶数据用于模型训练,显著提升了系统在城市复杂场景中的表现。特斯拉通过其庞大的数据采集网络,在全球范围内积累了超过20亿英里的辅助驾驶里程数据,使其FSD系统能够实现对不同驾驶场景的高效适配和优化。这种数据驱动的开发模式结合端到端架构的全局优化能力,使得智能驾驶系统能够在性能和可靠性上实现质的飞跃。

端到端技术凭借其整体优化、数据驱动和高效计算的特点,正在成为推动智能驾驶技术发展的核心动力。其对传统智能驾驶架构的颠覆性革新,不仅解决了模块化系统的瓶颈,还为实现更高阶的智能驾驶功能提供了技术基础。随着深度学习算法和硬件算力的持续进步,端到端技术有望在未来进一步释放潜力,为汽车行业带来更多可能性。

wKgZPGhM8tSAZCcWAABJWnkA5ts322.jpg

基于端到端模型的智能驾驶系统

端到端技术的落地,城市NOA的突破

端到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城市NOA(Navigate on Autopilot)成为高阶智能驾驶落地的标志性场景。城市NOA是一种复杂场景下的高阶驾驶辅助功能,能够在城市道路环境中完成车道保持、无保护左转、无保护掉头、交通信号灯识别、自动变道超车等操作。这些功能对技术的要求极为苛刻,既需要对复杂道路环境的精准感知,也需要快速、高效的规划与决策能力。传统模块化智能驾驶系统在实现城市NOA时,由于模块间的信息损耗和局限性,难以满足高复杂场景的实时性与稳定性要求。而端到端技术的引入,通过整体优化的方式,为城市NOA的突破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在技术实现层面,城市NOA依赖于端到端神经网络的全局感知与决策能力。这种系统通过多模态数据融合(如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和超声波传感器),实时生成鸟瞰视角(BEV)特征图,将车辆周围的环境信息完整呈现到统一坐标系中。在BEV的基础上,系统引入Transformer模型,将二维图像特征与三维空间信息融合,使其能够高效处理动态和静态目标之间的交互关系。这种全局感知能力为城市复杂场景中的障碍物检测、动态目标追踪以及静态目标预测提供了技术保障。小鹏汽车在其XNGP系统中,通过端到端BEV+Transformer架构,实现了对道路边界、不规则车道线、交通信号灯和行人的精准识别,从而支持城区NOA的全国范围开通。

除了感知能力的提升,端到端技术对规划和决策模块的优化也至关重要。传统模块化系统中,感知、规划与控制各自独立运行,规划模块在接收到感知信息后再进行路径决策,这种设计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延迟。而端到端技术通过一体化的神经网络架构,直接从传感器输入生成控制指令,避免了模块间的信息重复传递和延迟问题,大幅提升了系统的响应速度和决策效率。理想汽车在其4D One Model架构中采用的端到端模型能够在毫秒级内完成从感知到控制的整个流程,使车辆在面对城市复杂交通场景时能够快速调整行驶策略。

端到端技术在城市NOA中的应用还体现在对场景泛化能力的提升上。城市道路环境因区域、天气、交通规则等因素的差异而极为复杂,传统规则驱动的智能驾驶系统难以全面覆盖所有“长尾场景”。端到端技术通过基于海量数据的深度学习,显著增强了对未见过场景的适应能力。特斯拉的FSD系统通过引入Occupancy网络技术,利用三维空间建模对道路环境中的异形障碍物进行预测,使其在面对突发场景时依然能够保持高效、安全的驾驶表现。此外,理想和小鹏等厂商在端到端技术中加入了更高级的视觉语言模型(VLM),实现了更拟人化的决策行为,进一步提高了用户体验和驾驶安全性。

从成本角度来看,端到端技术在硬件资源利用方面的优化也助推了城市NOA的落地。以往模块化系统需要依赖多个高性能处理器分别完成感知、决策和控制任务,而端到端技术通过整体模型的高效运行,显著降低了算力需求。例如,在城市NOA功能的开发中,特斯拉、理想和小鹏均通过优化端到端模型的架构,减少了系统运行所需的硬件成本,从而推动了高阶智驾功能在更广泛价位车型中的普及。这种硬件与软件的协同优化不仅降低了开发与生产成本,也使得城市NOA的渗透率得以快速提升。

审核编辑 黄宇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热评文章
18 06月

2025-06-18 08:03:48

浏览6675
返回
目录
返回
首页
华纳药厂:国盛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东吴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机构于6月11日调研我司 美国5月CPI数据全线低于预期 特朗普:美联储应该降息100基点!